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有利于“稳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拉动就业惠及民生;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近一个时期,市企联企协紧密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对我市中小企业经济新常态下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总的感觉是: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政策红利不断显现,发展中的问题有待破解。
一、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的情况下,据政府相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00亿元,同比增长10%;实缴税金358亿元,同比增长8%。
(二)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全市民营企业户数达到9.88万户,同比增长19.3%;个体工商户达到30.13万户,同比增长19%。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一大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渐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拓展。数据显示,去年“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350户,增长19.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05户,增长16.9%;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大幅提高,达到25.7%。这些“小巨人”企业集中在二产的工业和三产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制药、光电子领域。
(四)社会贡献逐步显现。中小企业的发展正成为我市社会就业,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截止去年底,我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06万人,同比增加3.5%。 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落户在中小企业。去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67%,富民红利显现。
(五)开放步伐日益加快。中小企业“走出去”意识愈发强烈。去年仅由政府组团,中小企业参加的国外展会就有10余个。市企联、企协去年四月、十一月两次组织中小企业赴国外参加汉诺威工业展、拉斯维加斯国际汽车展,寻求经济技术合作,有些企业与境外企业签订了投资合作意向。
二、发展氛围正在形成
我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之所以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领导重视,部门落实,政策到位,环境改善。
(一)发展中小企业战略目标不断明确。近几年来,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高广滨指出:“要把民营经济作为撬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金钥匙’,作为创业就业的‘聚宝盆’,作为富民惠民的‘摇钱树’,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让民营经济的炉火旺起来。”市长姜治莹指出:“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要在政策宣传上下功夫,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送到企业,送到基层。”
为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障碍和难题,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相关经济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都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调整工作重心,设立相应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如市工信局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处、民营经济协调指导处、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处、民营经济改革推进处等。
各县(市)区、开发区也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服务环境,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这把火”越烧越旺。
(二)服务措施不断加强 。“抓大不放小”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我市民营经济的指导思想。从2003年起,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春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方案》及《关于推进长春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若干意见》等11个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一年比一年深化,一年比一年有新意。政策红利的释放,让中小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
随着服务民营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理念的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变。简政放权,降低门槛,让利于企,一些职能部门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逐渐被打破。530项行政审批项目减放或调整;3450平方米中小企业服务大厦开启;5亿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规划正在实施;创业大讲堂、创业大篷车走进社区、乡镇;15个特色产业园区、50个产业集聚区已见成果。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舆论氛围不断形成。继2012年市委、市政府评选、认定、表彰长春市《百强民营企业》《百户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2014年继续进行评选、认定、表彰长春市《百强民营企业》和《百户民营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双百企业”的评选对于展示中小企业的风采,弘扬创业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各类新闻媒体,集中、连续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会议、政策、典型进行宣传,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密集性,高质量的宣传,使全民创业,创业光荣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中小企业发展氛围的形成,中小企业内生动力不断加强,依赖意识逐渐减弱,民间资本流动越来越活跃。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按照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衡量,与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城市相比,我市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差距还很大,仍然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量、质均不适应需要。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产品相对落后、技术装备相对滞后、管理相对粗放、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状态。与南方同等规模城市现相比,中小企业总量偏少,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仍然偏低。尽管近几年来,市里加大了对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一些中小企业加大了升级改造力度或转入新兴战略产业,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企业规模仍然很难适应“新常态经济”下市场竞争的需要。已经形成的“小巨人”企业也多是区域内的“巨”,少有国内同行业的“巨”,多是量的“巨”,少有质的“巨”。
(二)群体效应不明显。在一些缺少大型骨干企业、但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很多是中小企业围绕某些产业形成了若干集群,支撑了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壮大了城市经济总量,走出了一条中小企业“集合式”的发展之路。而我市的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从为主机厂配套起步的,主要是围绕本地大型骨干企业配套来发展。客观上看,我市主导产业中的大型骨干企业中,行走机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配套产品较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粮食加工、建材生产的大型骨干企业可提供的配套产品很少,对中小企业发展基本不具拉动作用,形成了配套型居多的特点。非配套型中小企业,还基本停留在“碰撞式发展”方式上,在产业分布上“百家姓”俱全,少有形成具有较强优势的企业群,形不成区域产业优势的市场效应。发展中缺少“抱团”意识,不利于产业链的拉伸和企业间的协作配套。
(三)企业升级改造不快。一是本地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还能不能居于“主导”地位,对配套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考验,因此,配套型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从为本地企业配套走向为行业配套的步伐;二是一些非配套型中小企业在行业选择、产品调整方面能否适应“新常态”,能否有“断腕”的勇气和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内生动力”不足是主要问题,受地域观念影响,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得过且过不担风险的思想,在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中表现明显,是企业升级改造不快的主要障碍。
(四)服务机制运行不畅。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在思想上、行动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特别是服务机制创新和运行方面还不够理想。一是在“服务”理念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一些服务对象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认为服务就是“给”,不是“帮”,形成了服务的互动性差。二是尽管政府建立了一些社会服务机制,但由于合作意识不到位,运行效果不理想。如通过产学研协作,发挥我市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方面仍然存在机制不完善、成功案例不多问题。再如改善融资环境方面,金融资本与企业资本共谋发展,共担风险氛围比较差,大部分中小企业科技含量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强,加剧了融资难。企业不主动创造融资条件,银行看不明白企业发展前景,丧失共同发展机遇的情况还有发生。形成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有银行资金“用不上”,民营金融机构资金“用不起”的两难境地。
四、对策与建议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新常态带来了新机遇,也面临新考验。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思想观念,政策调整,完善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中小企业才能打破坚冰,重新起航。
(一)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常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推动发展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建议进一步加大措施,促进全社会观念转变,特别是企业转变思维方式、了解新常态基本内涵,催生内生动力,寻求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对企业发展目标和措施进行审视并作出适应性调整。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迎头赶上。
(二)加大指导、引导扶持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对经济形势研判、抗风险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参与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积极性高的中小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着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发展障碍。发挥政府部门站位高、人才多、组织力量强的优势,组织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方向、发展措施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分类指导意见,供企业在发展研究中借鉴参考。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集中政府可用的政策资源,在认真研判的基础上,对符合新常态经济形式,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在税收、融资贴息、技术创新补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到政策使用方法集中、使用重点突出。明确服务方向,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实施重点服务。通过引导,扶持,使一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实现具有带动功能的领头羊效应。
(三)完善企业发展促进机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融资困难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企业规模小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问题必须靠建立并完善社会性的配套服务机制来解决。建议通过政府影响、企业努力,逐步建立起政府搭台、多方参与、目标一致、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对接形式,建立促进企业创新服务机制。企业委托攻关、项目联合开发、成果优先转让等方式,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同中小企业产品开发紧密联系起来。二是建立骨干企业配套产品协作机制。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适时发布配套合作信息,促进主机厂产品升级换代与配套厂产品开发的同步,提高中小企业配套产品的中标率,发挥就近就地物流成本低的优势,提高骨干企业配套产品本地比例。三是探索同业中小企业联合在外地建立区域性市场开发平台,降低市场开发成本,扩大产品市场覆盖面。四是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降低融资成本的十项举措,建立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共谋发展、破解融资难的机制。充分发挥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功能,把可控的担保资金集中使用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贷投入,建立资金使用全程监控,按期还贷的措施,降低信贷风险。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创造借贷条件,使金融机构敢放、民间资本敢投。同时企业要提高现代经营理念,积极研究盘活资产,用资产吸纳资金,通过上市、吸纳民间资本入股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四)发挥社团组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社团组织在联系中小企业上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本身与企业间的亲合力、凝聚力能更好地发挥扶持中小企业的作用。建议政府支持并鼓励社会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银企、科企对接;帮助企业研究发展策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人才、业务培训;进行企业创先争优评比等等。政府可对服务好的社团组织给予适应奖励。中小企业需要中介服务的,政府可通过政策降低收费标准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负担。
长春市企业联合会 长春市企业家协会
2015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