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的厂房里,电脑自动操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力劳作——这不是“工业4.0”中所描绘的“未来工厂”,而是经开区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里的真实场景。
在长春市常春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只有100多名工人,各种自动化设备成为“主角”,一个个机器人有节奏地挥舞着“手臂”,汽车衣帽架、仪表板等产品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流”下来。
“这个小型机器人是用来检测气囊支架的,检测完毕后,就会把这个支架送到旁边的大型机器人那里,由大型机器人将支架镶嵌注塑,并进行影像检测、识别产品是否合格,全程只需要一名工人对产品做精细化处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曹军介绍说,公司300多名工人三班倒,每班只有约100人工作。与人工相比,自动化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约20%。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比人工生产质量更稳定,报废率基本为零。
工作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效益自然就好了。去年,“常春汽车内饰件”年销售额达到5.37亿元。生产技术改造带来的甜头,促使这家经开区内最早为一汽-大众实施国产化产品配套的企业今年又加大了技改力度。“我们还将引进21台注塑机进行联动生产,建设仪表板自动化生产线。只有不断提升改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曹军感慨地说。
在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刚启用不久的新车间里,智能化生产色彩更浓。
与传统的生产车间不同,这里更像是一间科学实验室,显微镜、电脑显示器、工业机器人等设备随处可见,工作人员身着全身防护隔离工装,在机器人的协助下忙碌着。
“这是我们在国内建设的第一条热电偶生产线,专业生产动力总成传感器产品,主要包括温度压力传感器、超声波机油液位传感器和高温传感器,预计投产两年内可实现6亿元产值。”大陆汽车电子相关负责人杨鹏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大对传感器的研发投入,新增3条空气流量传感器、4条氮氧化物传感器等生产线,推出新的高端产品,进一步抢占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随着新型的、先进的、高性能传感器的不断研发成功,应用成本不断降低,将拉动整个传感器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新的成长空间被打开,技改扩能势头在经开区持续升温。
据统计,截至5月末,经开区技改扩能项目共计17个。“今年,经开区的扩能项目总投资达到11.39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可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