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黑臭水体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日,记者了解到,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国家“水十条”等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列入1号工程全力推进
2016年以来,我市将黑臭水体整治纳入伊通河综合治理范畴,作为1号城建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11个工作组、16个指挥部,专门进行统筹调度、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在整治方面,我市坚持系统思维,将伊通河流域各支流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全部纳入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调度。在实施过程中,立足系统解决流域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坚持全流域治理、全区段治理、全方位治理,按照“一河一策、标本兼治”的要求,先重点后一般,先主体后优化,先地下后地上,系统解决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和北方寒地城市溢流污染难题,确保从源头上解决黑臭水体问题。
“一河一策”标本兼治
我市坚持把源头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抓好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聘请多家国内知名专业治水团队,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理念,根据每个水体的特点,逐一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整治方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方案专家组组长,对方案进行把关。
为着力从源头解决黑臭水体污染问题,我市坚持水岸同治、城乡共治。针对点源污染,以整治污水直排为重点,全面排查河流沿岸排污口,实施生活污水直排吐口截流改造,沿河道、水系铺设污水截流管网;针对面源污染,及时清运、消除地表固体废弃物污染,在水体周边全面划定禁养区;针对内源污染,坚持清水面与清水底相结合,全面清理水面垃圾、生物残骸。同时,我市着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新建及提标改造9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19座调蓄池,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督查重点,每周组织召开调度会,梳理问题、厘清界面。市纪委派驻廉政监察组,督廉政、督效率、督质量,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围绕黑臭水体整治长治久清目标,我市积极探索工作新机制、新办法,印发了《长春市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将水环境治理纳入各级河长职责,成立市区两级河长制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立健全河长巡河等制度;制定出台了《长春市河长制会议制度》等7项河长制配套制度。2017年以来,市级河长累计巡河30余次,县(市)区级河长累计巡河450多次,共设巡河员1675名、河道保洁员1492名,初步形成了管、治、保体系和常态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整治进度,坚持水中“治”与岸上“治”同步开展,有效防控各类污染源;落实水体保洁、日常巡查、水质监测等长效管理制度,确保水体长制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