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长春大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热潮涌动。7日,来自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双20”增长,即产值预计增长20%,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同比有望提高1个百分点,接近20%。
全球市场上第一款双焊头点焊机器人,全球速度最快的冲压搬运机器人……25种高端工业机器人在位于经开区的吉林省吉客现代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被生产出来。这家“貌不惊人”的公司年产2000台套(件)工业机器人项目不久前投产,预计3年内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2亿元。这家公司生产的高端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焊接、涂胶、冲压搬运等工作。公司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并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主导地位。而这,只是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强调,要深入实施“一二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突出产业创新、增强发展动能,聚焦企业创新、夯实创新基础,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创造活力,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力争“十三五”期间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大数据等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市始终坚持将其摆在振兴发展全局战略高位。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打造“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我市出台了具体规划,明确把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紧盯目标、狠抓落实,有力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市积极探索长春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按照市委提出的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改革创新力度,准确研判国家政策导向,制定出台了《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主动权。
为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市还着力构建了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体系,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落位力度,规划建设了15个新兴产业园区,在建项目22个,新落位43个项目,新签约47个项目,谋划了80个重大项目,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活动,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热情,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如今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在全市工业占比不断提高,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稳定全市经济增长、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63.3亿元,同比增长11.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7.9%;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15.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