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长春,天寒地冻,但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涌动。
数据可以证明: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11250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加值2374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市GDP比重的51%;上缴税金443.1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7.9%;民营企业发展到20.2万户,同比增长16%;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3万户,同比增长12.8%;从业人员达306万人,同比增长18.7%,占全市城镇就业人口的80.7%……
直线飚升的数据背后,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的生动实践。
民营经济是鱼,政策环境是水。只有“放水养鱼”,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市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和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减放比例达到70.9%。政府权力的“放”,换来的是市场主体的“活”。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新增民营市场主体5.3万户,平均每天新增196户。
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是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一批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服务平台、特色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民营经济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水平。截至目前,我市拥有22个特色产业园区和30个产业集群,全市双创基地达到249个、在孵企业1.46万户、吸纳就业12.9万人;建成公共服务平台350个,其中省级平台89个、国家级平台10个,年服务企业3万户以上。
面对融资难融资贵这一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今年前三季度,我市通过股权质押累计实现融资113亿余元;通过动产抵押、商标专用权质押累计实现融资274亿余元;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累计实现融资55.5亿元;担保机构累计提供担保融资180多亿元。
一项项务实举措,推动了我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8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超过300户;建成企业技术中心215个、产业技术中心71个、产业技术平台37个;民营企业完成全市80%的新产品开发。
作为全市民营经济工作的牵头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下一步将继续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制定含金量高、务实有效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设立软环境投诉专线、民营企业诉求平台;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设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股权投资渠道,破解融资难的问题;出台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支持举措,利用市双创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情报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互联网专项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少初创企业费用;围绕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民营经济综合评价;继续落实市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意见,建立市领导联系税收亿元以上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助力我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