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拥有42所高等院校,年培育高校毕业生12万余人。作为科教文化城,长春市区每10人当中,就有1人是在校大学生。拥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如何抢得先机?留人是关键!
基于此,去年我市专门面向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及青年群体,启动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工程”。从政策、服务、平台等多维度入手,全力聚焦让大学生“早签约”“快落户”“好安居”“能就业”“易创业”,筑巢留凤,用心用情让大学生留下来。
来自市人社局的一组数据,彰显了我市引才留才的魄力:去年全市约有12万名高校毕业生,有7.8万人留长就业创业,比上年增加1.1万人。
政策温度直入人心
“在长春学习了7年,很有感情,这里的发展潜力大,就业的上升空间也大,现在留下来还给安家费。”辽宁小伙儿马涛刚刚在长春一家民营上市企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马涛是吉林大学机械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此前已有外地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更愿意留在长春。
留长,住哪?这是大学生毕业后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市“双管齐下”,去年共为高校毕业生发放住房保障补贴资金4500余万元,让650名有诉求的应届毕业生住进质优价廉的人才公寓。
“有的毕业生在意居住,有的毕业生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的政策也是从多维度出发,尽力去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自去年4月“留长工程”启动以来,我市共为527名有留长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931万元,为6102名留长就业创业的“双困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30万元。
发展平台让未来触手可及
高校毕业生怎样能留得长、走得远?关键在于能否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成为公务员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的专业和岗位完全匹配,对单位和我个人来说是双赢。”吉林大学马列学院的小蔡博士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入职市直机关单位。小蔡能从学校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离不开我市人社部门搭建的就业平台。
借助招才引智“万人计划”、专业技术选调生“引进工程”、党政综合选调生基层“储备工程”、事业单位人才“采兰工程”、企业人才“智造工程”和海外人才“海聚工程”,我市为高校毕业生留长提供了大批量优质就业岗位。
与就业相比,自主创业是众多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吉林龙航无人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琼告诉记者,以前他在上海发展,之所以选择回到长春,吸引他的不仅仅是税费减免和房租补贴,更重要的是人社等部门搭建的“政校企”联合体,让他有机会把更多的无人机培训、研发、应用项目延伸到学校。“2018年我们和高校进行了几次对接,为企业带来了近40万元的收益,这样的服务是企业迫切需要的,让我们在这里扎根更有信心。”
为帮助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我市人社部门整合了16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的信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信息服务库,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指导。针对在校学生、毕业生等不同群体,采取“分段式”培训方法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搭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和展示平台,去年全年扶持1.2万名青年实现创业。
用贴心服务留住毕业生
去年我市把近千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开进了全市42所高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
与招聘服务相匹配的,是高校毕业生留长后的后续服务。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张晓将长春列为其求职的首选地,她仅用了三个工作日就成功落户长春。落户快,也是留长大学生的普遍感受。
我市在优化人才引进申办流程、简化人才引进申办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市人才中心为高校毕业生开设6个服务窗口,提供“一窗式”综合服务,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只跑一次”。
同时,我市还将服务重心下沉到社区,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特色“示范社区”由28个增至50个,仅净月社区就直接帮扶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