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我市逐步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城乡农村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水平在全省持续保持领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坚决履行民政部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坚持“民政跟着扶贫走,低保围着脱贫转”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民政各项工作与脱贫攻坚全方位衔接,多点发力、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切实保障好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
2018年,全市县(市)区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为每人每年3650元,最高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920元,超过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城区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在全省保持领先。全面实行低保“补差式”救助,确保纳入农村低保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不低于扶贫标准。实行分类重点保障,对重病、重残等家庭成员按低保标准一定比例增发补助金,城区农村低保补助水平达到年人均5300元,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5930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15934人、纳入农村特困2630人,占贫困人口的31.3%;发放低保金和基本生活补助金2755万元,临时救助1100人次,支出资金100万元。
今年年初,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员、重病患者等贫困人口,可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中,因哺乳未满18个月,护理不能自理的重病患者、重残人员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劳动或就业的,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家庭收入。再次提高低保标准,将双阳区、九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900元,将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850元、4008元、3840元。三项政策实施后,近3000人被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范围。
我市继续加大贫困人口综合保障力度。全面完善临时救助政策,上半年,全市临时救助贫困人口2434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80万元。持续开展农村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继续为146个贫困村中建档立卡的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孤寡失独、80岁以上高龄特困及其他特困老人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服务补贴,惠及319人,上半年支出资金近40万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积极开展急难救助,使千余人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