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的经开区人才公寓项目日前正式开工;长春光华荣昌汽车零部件项目已经投入生产,今年将生产解放卡车座椅18万套;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中通供应链吉林总部项目;吉林摩西医疗器械项目等“三早”项目进展顺利,将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继一季度40个“三早”项目开复工后,4月份,经开区还将有41个“三早”项目开复工。
随着一个个大项目接连开工,让人深切感受到作为我市实体经济主战场经开区“打先锋、站排头”的精气神。这些大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令人雀跃。然而,这些开工项目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付出?记者近日前往经开区探访。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原来,人民银行总行日前推出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支持。经开区项目服务一局获悉该消息后,立刻行动起来,主动上门,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九三集团长春公司,帮助该企业入选“全国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快速拿到了4亿元的授信,帮助企业节约运营成本1000万元。
面对企业的感谢,经开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之事。
服务企业无小事。为了让企业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没着落”,经开区不仅在细节上下足功夫,还时刻想在企业前面,将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企业引进人才难,经开区积极建设人才公寓;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员工上下班交通不便,经开区就设置了临时班车;定期走访,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在乍暖还寒的早春里,经开区用细心呵护企业成长,让驻区企业如沐春风,发展势头强劲。
其实,经开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人好、服务实”,才是制胜的王道。经开区不跟别人比区位、比资源,就跟别人比精神、比干劲。为将服务做优、做实,经开区出台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一号文件,向全区上下发出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总动员令;出台了《长春经开区应对疫情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政策十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深化主动服务,将“企业服务日”“基层总动员”“政策大讲堂”等载体活动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推行“首席服务专员”“首席服务员”以及全体工作人员都是“服务员”的“三员”服务模式,务实推动服务企业全员化、精细化、精品化;推出“项目审批上门、企业零次跑、审批件立等可取”新举措,建立更加全面的优良服务体系。
“为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就近办’,我们今年新引进6台工商登记审批自助终端,入驻经开区四街一镇的五个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兴隆综保区联检大楼服务大厅,实现了全区政务自助服务的全覆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开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沿着“项目为王”这条主线,经开区把破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作为服务的关键环节,敢于直面问题敢较真,分析问题不回避,并创新打造立体化服务模式,助力项目建设,全区上下正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不仅成立了重点企业项目接待室,建立了审批服务问题联合会商机制,还实现了‘值班局长’下沉服务、服务专班全方位对接、企业项目专职服务、审批问题多方‘会诊’的立体化服务模式,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力为项目建设服务。”据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全新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将过去的分散办公转变为联合办公、统一领导、集中办公,所有信息共享,有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通过视频办公,让以往“点对点”办公变成了“面对面”会谈,项目对接快速高效。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通了‘助企服务直通车’微信群,及时收集企业在疫情防控、用工招聘、资金缺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已有500余户企业加入该群,帮助解答各类问题130多件。”该负责人说道。
“服务企业,只当‘店小二’是不够的,还要有主人翁意识。”经开人认为,“细”“实”“敢于较真”“主动服务”,这些都是经开区开展“妈妈式服务”的生动写照。这四件无形的“宝”也正是经开区营商环境的“硬道理”,让在经开区投资的企业真正安下心来,扎下根来,实现新活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