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得不说,经开区这几年的“颜值”和“气质”飙升的速度着实让人惊羡。作为一个老牌国家级开发区,经开区走出了一条“强基础、补短板,对标高位、创新突破”的转型升级路径,大数据、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也在努力扩容强基,在转型提升中加速前行,发展可圈可点。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报道经开区近年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
长春鑫辰科技有限公司日产18万只医用口罩生产项目仅用3天就成功在经开区落位。
计划总投资52.65亿元五丰科技集团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项目原来意向落户河北或广东,后因经开人的专业素养和优质服务,最终促成该项目落户经开区。
而长春富维安道拓、江森、奥托立夫等龙头企业近年来也纷纷把在外地的项目拿到经开区建设。
……
从“投资不过山海关”到“投资正过山海关”,一字之变,正是营商环境的深刻转变。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发展的沃土,也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019年,经开区全年新增企业4078户,增长28.64%,新增个体工商户6595户,增长23.02%。目前,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2855户,增长7.29%。
不断递增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经开区营商环境的优化。
打造营商环境,经开区提出了高标准:一流、国际化。
作为长春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经开区,这些年来始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劲头,把“我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体现到改革的各领域各方面,着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改革攻坚行动,由“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转向“妈妈”式服务、以“我要服务”为核心的主动服务……一系列细化到服务窗口的政策让企业家们感受到投资创业的信心;一项项优化发展环境的举措,正提升着经开区的区域品牌、品质和品位。
从“槽点”入手,动真碰硬——
“吃拿卡要”“不讲诚信”……这些曾是吐槽东北最多的“点”,如今也是变化最明显的“点”。
“未来发展就是环境质量的竞争”,基于这个判断,经开区秉要执本,动真碰硬,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其中,以建设诚信政府为重中之重,并以此作为打开振兴发展大门的“金钥匙”。
经开人深知:在信用高于一切的时代,诚信就是最好口碑。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让守信成为最好的通行证。
因此,对于所作出的承诺,经开区不遗余力地去实现,不拖沓、不推诿,持续强化诚信政府建设,树立政府崭新形象。
2017年之前,经开区未兑现招商引资项目承诺金及其他各类资金合计39384.29万元,涉及企业31户。经开区积极兑现欠付的招商项目承诺资金,分三批对符合条件的21户企业兑付资金24038.09万元。除因企业自身原因外,前期承诺给予企业(项目)资金支持的资金已全部兑付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区还花费近3年时间,通过减免工业厂房租金、深入配套等方式支持企业扩能改造;并投入近1亿元资金打造“院士长春创业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清理企业欠款工作方面,经开区专门成立了由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区经发、财政、人社、国资、营商环境、建设等11个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的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深入推进清理拖欠账款工作。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每月对清欠工作进行调度,建立底数台账,完成账款兑现,减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负担。“经开区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总额81.88万元,现已全部偿还,清偿进度100%。”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经开区将继续聚焦诚信建设,如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守信联合激励措施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氛围等,推动“公开守信”的法治政府形象再提升。
向“痛点”施药,协同发力——
营商环境问题是“表”,体制机制问题才是“根”。经开区的改革由表及里,向深水区挺进,向病灶痛点发力,打出一整套改革“组合拳”。
近年来,经开区全力推动机构改革,围绕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等频频发力,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充分释放创业创新活力。2019年,经开区260项常办业务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98%的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审批效率稳步提高;所有工商业务实现当天办结;打造‘移动通道’,让企业不出门就能完成各类行政审批业务的准备工作。
在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局长窗口服务日”提档升级,倾力打造“审批局长”下沉一线,审批专班全方位对接,审批秘书专职服务,审批问题多方“会诊”的“多层次、立体化”服务模式,帮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设立“重点企业项目接待室”,配备审批秘书提供专职服务,为重点项目审批打造“绿色通道”;实行“公章刻制、税控盘”政府买单,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办成本;成立审批服务专班,建立审批问题联合会商机制……今年第一季度,区政务服务中心、各公共服务中心共接待企业群众9506人,办理审批事项8233件,企业设立1024户。
“体制机制的活力,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年,经开区通过推进管理体制扁平化、开发建设市场化、用人分配企业化和管理服务高效化等改革措施,人气越来越旺,资本争相入驻。今年,经开区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有180个。
不仅如此,《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条政策措施》等扶持政策的制订完善,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和覆盖面,使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在“难点”较真,革故鼎新——
要改革,不解放思想不行。
“如今,经开区服务企业不是简单地去帮助解决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保障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方式,主动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让企业强大起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原来只想把新厂房建起来,研发中心等其他工程以后再建,但经开区的服务特别主动,想得比我们还超前。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多次率队到企业调研,帮助我们解决规划、厂房选址、电增容等问题,还提出了很多建议意见。”“邦迪”汽车工厂经理董立峰说,与“邦迪”汽车在其他地区的工厂相比,长春的项目进展是最迅速的。
勤跑腿、深入企业调研,把握企业最真实脉动,解决企业最迫切需求,这是经开区精准服务企业的生动写照。
走进生产车间、到项目建设现场、考察科研中心……如今,经开区管委会领导下企业走访调研,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密集的走访调研中,经开区管委会领导与企业负责人、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直观地了解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倾听到企业对发展需求的心声。针对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能够立即解决的当场“拍板”,绝不拖延;情况复杂、不能当即解决的,做好记录,召集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抓紧解决;部分难题涉及上级部门的,积极帮助协调,力争给企业圆满的答复。总之,对于企业的诉求,经开区做到了“能快办的事情马上办、大事小事认真办、难办的事情想方设法办”。
慢不得、等不得。近年来,经开区以上率下地不断强化全区主动作为的精神风貌,变“要我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班服务”为“上门服务”、变“程序化服务”为“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凸显了服务实效。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局以最快速度开通了“助企服务直通车”微信群,及时收集企业在疫情防控、用工招聘、所需流动资金缺口、企业开办、交通运输及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经开区经发局开展登门服务,获得企业好评;经开区人社局全面启动了经开区人才公益性网络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专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复工提供有力支撑;经开区检察院温情执法,挽回民企损失100余万元;经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积极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对接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一件件实事,关乎企业切实利益,直指发展诉求。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各尽其力,凝聚起软环境建设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撰稿 宋莉)
短评
为企纾困,贵在精准
为企业纾困解难,招数实不实、管不管用,既取决于施策的精准程度,也取决于政策落地的速度、力度。以主动服务的意识,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困难放在心间,才能有见招拆招的迅速反应和灵活应对,以更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服务举措,给企业打开“绿色通道”、挤出发展空间、切实减负减压,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经开区拒绝“撒胡椒面”,遇到问题不绕道、不回避、不推责,把握“精准”二字,静下心,沉住气,解剖麻雀,找准企业“痛点”,寻求对“症”之策,不留“烂尾工程”,真正做到让企业“带着热情而来,带着成果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