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5颗“吉林一号”在轨卫星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是东北唯一的“独角兽”企业。作为“长白慧谷”人才计划入选项目,长光卫星、永利激光、永固科技等一些高科技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在跟进;另一方面,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在为长春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实践中,“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政策惠才、产业引才、平台容才、服务暖才,全市人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优化,高端人才不断涌现,人才智力势能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截至2020年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28万人,其中包括各类高端人才11.7万人、两院院士54人、国家级人才195人、省级人才450人,创新基础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第16位……人才优势显现,为长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党管人才
坚持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市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与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
全面落实省系列人才政策,启动高层人才建设“五年计划”,研究起草长春人才政策2.0升级版,实施领军人才资助、高端人才个税奖励、大学生安家补贴等惠才政策,累计为32名领军人才兑现资金2300万元,为11548名高端人才兑现个税奖励1.9亿元,为7247名大学生兑现安家费2.2亿元。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设立“人才编制池”,引导人才智力向基层一线流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注重优化整合人才项目,主动对接“长白山人才”工程。开展基层差异化改革试点,形成32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文本。全市人才开发年投入资金达10亿元,确保省市人才政策叠加发力、释放红利。
深度融合
坚持人才引领振兴发展
着眼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我市聚焦“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坚持下好人才“先手棋”,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效融合。
注重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步实施,人才政策与项目支持同步兑现,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产业基础特点,全市建成产业人才高地15个,产业人才总量达36万人。仅2020年,全市依托1300余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引进高端产业人才6000余人。
启动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执政骨干队伍提升、产业领军人才开发、社会民生专项支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四大专项”。目前已经培养“长春名师”270人、“文化名家”60人、“乡土专家”50人、“长春工匠”200人、“长春社工”50人。
启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工程”,组织“吉人回乡”“才聚长春”系列招聘会,举办创业就业博览会,开展创业项目对接、企业需求招聘、职业技能提升等系列活动,近3年引进留住大学毕业生26.2万人。仅2020年,制定出台12条促进大学生来长留长创业就业举措,新开发各类岗位20万个,举办专场招聘活动150余场,留长高校毕业生超过10万人。
优化平台
坚持举才任贤聚人气
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积极打造聚才平台,健全创业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区域人才承载力。
连续9年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138人,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近5万人。在全市打造249个“双创”基地,集聚各类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20.2万人。
依托科技金融中心,累计为2300多户人才创办、领办的企业融资200多亿元,为28家企业发放上市(挂牌)奖励2000万元。支持17家单位建设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给予3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加大企业科技服务资助力度,发放“创新券”2.2万张,兑现资金5600万元。
依托长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科锐国际、安拓国际等46家全球知名人才服务机构,推动人才产业做大做强,引进高端人才3500余人,实现产值130亿元。
精准服务
坚持打造拴心留人新环境
立足需求精准服务,我市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级,切实提升专家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意度。
打造专家人才服务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均质化服务。打通证照办理、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绿色通道”,累计为127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协调办理入学事宜,为800多名专家提供优质体检服务。
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不断满足各类人才的住房需求,有效提升人才居住满意度。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公寓5000余套,累计入住人才4000余人。今年启动了人才公寓建设行动,全市将兴建公寓2万套、1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