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厚植创新原动力综述
聚焦创新原动力,实施汽车自主创新、高速智能动车组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攻关“卡脖子”问题;
聚焦成果转化不畅,引导大企大校大所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生产力;
聚焦创新主体生成,2021年有27家专精特新企业晋升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翻3番;
……
1月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志军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采访时,对我市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他表示,长春正下好创新先手棋,厚植创新原动力,把创新作为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推动长春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制造业是我市支柱产业,而汽车与高铁是我市制造业的两张“黄金名片”。
2021年,在全球疫情持续、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下,红旗汽车品牌保持了超出行业平均增长速度10倍的高速发展,创造了4年销量增长63倍的奇迹。“坚持自主开发才能实现突破,我相信在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十四五’科技发展总体目标。”“80后”的周时莹,是中国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副院长、技术研发领军人。她带领团队建立了红旗智能网联技术架构和验证体系,实现了“车辆神经网络和控制大脑”等核心技术自主掌控,她的核心团队先后获得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和“中央企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周时莹等一批技术研发领军人的涌现,正是中国一汽以长春为创新研发总部,打造全球化研发布局,大量吸引资源、人才的真实写照。这些素质过硬、能力领先的研发攻坚团队,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中国一汽在汽车产业激烈竞争中强大的核心力量。如今,走进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就如同观赏到一部科幻影片,科技感扑面而来。负责车间内物流配送的一辆辆AGV智能小车,按照固定轨道准确无误地输送配件到指定工位,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程无人配送的总装车间。在这里,平均6.9分钟就有一台红旗轿车驶下生产线。
无独有偶。今年1月6日,在我国首条建成投用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身披“瑞雪迎春”涂装的北京冬奥列车正式上线,这是中车长客研制的具有代际特征的智能动车组,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配备了5G超高清演播室,可实现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
在长春,老工业基地创新的脚步不止于此。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成为中国探索地球的利器,“吉湾一号”成为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云终端专用CPU,高精密LED无缝拼接面板目前全球领先,湿法工艺制备锂离子电池PE隔膜产业化项目有效解决了电池良品率低的技术难题……创新赋能,长春近年来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大潮中,一大批传统制造企业接轨新时代,阔步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前行,实现华丽转身,为我市城市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科技成果成批走出实验室
长春从不缺少创新资源和成果。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突破二氧化碳基塑料(PPC)工业生产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技术策源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中国首颗碳卫星二氧化碳探测仪,使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全球尺度大气二氧化碳高分辨率吸收光谱探测能力的国家。
同样,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均有深厚底蕴,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科技创新引领长春传统产业加快行进在转型发展的跑道上,使新兴产业陆续挺起脊梁。
聚焦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我市不断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形成“科教创产服”一体化“双创”集聚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生产力。
2015年10月,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走出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卫星商业化的第一步。目前,“吉林一号”在轨卫星31颗,组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以“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带动奥普光电、长光宇航、长光辰芯等200余家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我市从科研院所和院校走出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长春海谱润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显示屏发光新材料,纯度达到“9999”级别;吉林省登泰克牙科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牙科材料拥有5项发明专利,产品远销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重点生物制药骨干企业,是我国首个干扰素中试基地、首个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工业化生产基地、首个获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生产文号的企业……
这些科研翘楚的雄浑力量汇聚在一起,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创新之花璀璨绽放。
科创企业茁壮成长
科创企业的成长壮大,使长春的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寒冬时节,位于农安县合隆镇的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员工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和量产工作。作为国内领先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和蒸发源设备制造企业,该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发光材料,截至2021年6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17项、国际专利2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7项,公司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在长春融成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忙碌不停,却看不到几个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视觉寻址全自动灌装机器人,每小时能灌装80个200升容量的桶,如果用半自动机器人的话,产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曲宏伟介绍,传统方法灌装化学原料比较危险,新生产线则避免了这个问题,而且码垛机一次能码17层,效率比人工提高了5倍多。从2018年起,该公司先后和很多世界化工500强企业签订了供应合约,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生物医药产业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势头。2017年10月,北湖科技园生物医药园一期竣工后,园区联合省科技厅和长春新区,第一时间启动吉林省北湖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并孵化了库美生物、津升制药、润方生物等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吸引吉林省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创新基地、生工生物、中关村天合转促中心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及科技创新平台快速集聚。目前,在北湖科技园生物医药园一期,有100余家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涵盖基因检测、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特医食品、检验检测等领域。
科创企业是长春这座科技创新城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近年来,我市不断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升级版“双创”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和坚强保障,促使科创企业喷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