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发展到55个,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100家;累计引育高端人才近7万人,21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建立区级以上孵化载体54个,在孵企业2000余家;45个产业园区引进落位产业项目数呈几何增长,孕育东北唯一“独角兽”企业……
“创新是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基因。”长春新区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区奏响了创新发展的强音。同时,创新已成为全区“一子突破”的关键一招,引领高质量发展“激活满盘”的制胜一步。
强大的孵化载体阵容
一张不大的圆桌上,几杯咖啡冒着热气,几位年轻创业者围坐一起,正为一个新创意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场景,在长春新区摆渡创新工场已成常态。
“只要你有一个新创意、好点子,就可能换来一笔创业投资,让心中的创业梦想变为现实。”手指着“创业墙”上一个个成功的孵化案例,摆渡创新工场相关负责人介绍,8年时间,他们已让众多好创意找到了落脚点,让不少草根创客成就了创业梦想。
把创新的点子转化为“生产力”,把创业者“摆渡”到成功的彼岸。在长春新区,有很多像摆渡创新工场一样的孵化载体。它们逐步由综合型向专业型转变,向细分产业聚焦,集中精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力。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作为省政府、市政府、长春新区联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共建的首家光电子产业专业孵化器,是省内唯一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科研院所,专注成果转化,孵化了长光智欧、长光辰谱等一批“明星企业”,目前平台入驻率达100%。
解码长春新区孵化器背后的成长密码,良好的孵化生态必不可少。差旅天下、泰华防雷等企业经过园区孵化,成功登陆“新三板”;派诺生物通过园区牵线,与首融在线成功合作,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在长春北湖科技园,这些小微企业正从“幼苗”逐渐成为“参天大树”。多年来,北湖科技园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打造“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总部上市”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累计引进落位各类科技、双创类企业和机构700余家,囊括科技研发类企业430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省、市小巨人企业50余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近10家,累计总收入2000余亿元。
不断壮大的孵化载体阵容成为长春新区创新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前,长春新区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54个,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余家,集聚各类人才近16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4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79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成功搭建了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全链条孵化平台、中小企业成长平台、知识产权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园区创新发展正当时
在北湖之畔,一座“天”字造型的建筑格外吸睛。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颇具神秘感,大名鼎鼎的“吉林一号”卫星就诞生在这里,70颗卫星遨游于浩瀚宇宙。这里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于一体,具备年产10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能力。围绕航天信息产业,园区带动300余家上游企业和数百家下游企业同步发展。
不断拓展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实施新路径。在长春新区,这里集聚了光电智能产业园、北湖科技园等45个特色产业园区。光电智能产业园先后入驻企业36家,汇聚了28个行业“高精尖”科技成果,引进了18个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产业园区投产企业达27家,拥有7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市小巨人企业,园区规上企业数量占全区规上企业数量近50%,全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激光、光电成像、智能制造等领域。
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长春新区特色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相融互促,浑然一体。
协同创新迸发产业活力
加速扩量聚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壮长春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肌肉”。
走进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创新的氛围扑面而来。作为中科院控股有限公司在东北三省唯一新型科技创新机构,这里正持续释放创新张力。3年里,先后引进孵化了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科研伸、中科优锐、中科迈格、中科原动力等7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科创企业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成为吉林省科技产业异军突起的新生代。
坚持不懈抓“政产学研”创新协同,高水平创建创新联盟。为形成“1+1>2”的协同创新效应,长春新区充分发挥政府搭台作用,联合吉林大学、光机所、应化所、华为等大学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打造“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联盟,为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衔接、企业自主创新等提供有力支撑。
联合吉林大学打造的“环吉大双创生态圈”,依托海容荟双创小镇和吉大科技园,整体构建“一核、双心、N园”创新布局,未来将形成“科、教、创、产、服”协同创新集聚区。联合中科院长春分院打造的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推动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位。联合中关村北科建集团打造的长春北湖科技园,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进落位各类科技双创类企业和机构700余家,吸引创业、就业人才近6000人。联合应化所打造的国家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仿生合成橡胶及航空轮胎、光刻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联合华为打造的长春智能光谷,未来将发展成全省首个产值突破百亿元的光电产业园区。
争先之外更要争“尖”。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长春新区前瞻性地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总面积9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将承接应化所、吉林大学及国内相关化工院所研发成果,入驻了海谱润斯、奥来德等一批光电信息、新材料项目,将打造成为全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努力在发展上挑大梁,在创新上担重任,在改革上探新路。锚定未来,长春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市委“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等重点工作任务,在全面推进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贡献长春新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