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省工信厅发布了《2023年吉林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长春新区域内共有44家企业上榜。截至目前,长春新区共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分别占省、市的38.9%和58.9%;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8家,分别占省、市的12.1%和25.8%;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35家,占全市的31.7%。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翘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虽然只是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点”,却难以被替代。在长春新区,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推进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力担当”,成为助力长春振兴突破的未来基石。
高质量发展,数字会“说话”。2016年,长春新区经国务院同意获批为第17个国家级新区。短短7年时间,缘何“专精特新”企业在这里实现了“井喷”式发展?366家“专精特新”企业是如何培育的?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日前走进长春新区进行探访。
自立自强 一心练就“独门绝技”
“20年了,我们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就是把LED显示屏做好。”在科技感十足的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公司总经理王瑞光手指着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P0.4毫米超高清微小间距倒装COB2K拼接显示器告诉记者。
为了打破少数国家行业技术垄断,实现弯道超车,希达电子在LED显示领域深耕了20年。截至目前,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拥有核心专利240余项,最新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上与三星、索尼等一流厂商展开角逐,不断提升中国自主品牌价值和国际市场影响力,也吸引了世界级品牌企业频频抛来橄榄枝,寻求合作。“我们如果不自立自强,一心练就‘独门绝技’,核心产品就不会在全球行业内领跑。”王瑞光说。
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合了国际知名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立16年来,企业先后突破了医用聚乳酸类高分子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一系列难题,研发出30余个型号医用聚乳酸类材料,可实现年产能10吨。
“我们的产品已涵盖骨科、创伤外科、运动医学、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多个领域,自主研发的部分新材料、新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大大降低了百姓医疗成本。”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长春圣博玛公司总经理庄秀丽说,正是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16年如一日的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才让企业产品打破技术壁垒,迈入发展快车道,向“将人体植入物全面可吸收化”的愿景进发,为临床医学带来优异解决方案。
在今年发布的吉林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至此,东北工业集团在长春新区的4家企业全部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去年,我们重要客户配套占比持续上升,奇瑞汽车增长100%,长安汽车增长70%,成为东风乘用车、捷达品牌汽车真空助力器独家供应商,为一汽-大众配套的产品由一个品类变成多个品类共同供货。”东光奥威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企业在细分领域掌握了“独门绝技”,才使公司当前国内市场重要客户装车量占比升至83.5%,新能源车型收入占比增加到25%,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
今年6月15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41星”的形式发射了高分06A等41颗自研卫星,刷新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同时也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我们自主建设并运营管理着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长光卫星副总经理贾宏光表示,十年磨一剑,公司正是凭借着在卫星平台和空间光学有效载荷方面的核心技术积累,才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包括卫星整星及部组件、试验与测试服务、搭载服务、冠名服务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记者在长春新区采访时发现,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在自立自强中实现创新引领,在对接产业链中让科技成果跑出转化“加速度”,促使企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进而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梯度培育 助力企业实现“加速跑”
“专精特新”企业的扎堆涌现,离不开成长的沃土。近年来,长春新区不仅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每年更是拿出一大笔“真金白银”用来激励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梯度培育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实现“加速跑”。
“为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按照梯度培育计划,分阶段培育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长春新区工信局局长王东升说。
在系列扶持政策中,长春新区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孵化载体、双创示范基地每培育一家“小升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奖励运营单位10万元;对企业新引进的人才给予一次性住房补贴,对有意向来长春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奖学金”激励。此外,长春新区还为域内企业设立了“创新券”制度,每年设立几千万元额度,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科技服务、共享科技资源的方式,开展“双创”活动,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中受益颇丰。
2022年年初,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机”项目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实现了省内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零”的突破。作为国内利用内生场技术生产肿瘤热疗机的厂家,科英激光无论是在产品品种、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原理、控制手段和效果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提及企业的成长,公司负责人把一半功劳记在长春新区的服务上,并感动地说:“从优先为我们提供建设新厂房的土地,到帮助我们不断招聘相关领域人才,再到帮助我们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和相关专利,长春新区各部门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抓创新、出新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逐年增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背后,长春新区立足产业优势和产业定位,积极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围绕长春药谷、长春光谷和新材料基地“两谷一基地”载体,汇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近年来,我区‘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成长性非常好,未来可期。”王东升介绍说,辖区内已涌现出长光卫星、捷翼汽车这样省内仅有的两家独角兽企业,以及禹衡光学、光华微电子等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精英,这些企业通过自立自强、埋头研发,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特殊领域的“隐形冠军”。
强链补链 打造更多行业“单打冠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长春新区转型升级的生力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科技创新的加速器。在推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梯度培育计划的同时,长春新区积极举办申报政策解读、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海关外贸业务政策宣讲等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交流对接会,聚焦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难题,靶向发力。
“我们定期对辖区内存量的、待申报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梳理摸排和分门别类,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从政策扶持、人才服务、融资支持等角度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和服务清单。”王东升表示,以政策服务、党群服务、人才服务、营商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为重点,长春新区汇集各部门及服务机构的支持政策,形成了全方位、菜单化、可选择的服务事项,帮助中小企业凝神聚气走好创新之路。
“‘专精特新’企业增加到366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生成2家独角兽企业。随着创新型企业的剧增裂变,将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科技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华景斌表示,“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拥有“独门绝技”,起到锻长板、补短板的作用,成为增强长春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锻长板、补短板的基础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配套、融通发展,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性,推动产业链整体价值提升。下一步,长春新区将围绕“长春药谷”“长春光谷”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两谷一基地”建设,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打造更多行业的“单打冠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长春新区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构建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许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也让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长春新区将力争实现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400户;争取再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