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过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吉林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揭牌,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联盟成立;“服务专员”等创新举措初见成效,在长重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410项;长光卫星“一箭41星”发射成功,“吉林一号”在轨108颗;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成功举办,第二届“自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如期启动……
今年,我市科技战线聚焦全面振兴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标志性”“突破性”要求,努力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以科技创新之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春新篇章。
建强科创平台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拥有办公卡位、共享会议中心、多功能展示中心、路演中心、共享实验仪器等完备的配套设施……省国科创新孵化投资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践行中科院国科控股“联动创新”战略,秉承“基金投资+基地孵化+基业驱动”的运营模式,构建“产业培育+投资基金+科技服务”的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一体化的孵化体系。目前,平台在孵企业81户、高新技术企业8户、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户,累计争取地方资源超过1500万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省市联动设立专项,市级每年支持1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吉林大学汽车底盘控制与仿生、一汽集团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着力推进省内首家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市科技局、吉林大学共同建设的吉林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已正式揭牌并举行签约仪式。依托中心开展概念验证和中试项目遴选工作有序推进。持续推进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我市专门出台了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创新主体依托自身科创、产业资源,建设中试基地,已完成登记备案27家。
扶持创新主体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专家团队针对迪瑞医疗、科英激光、赛诺迈德等6户我市重点医疗器械企业提出的“实验室AI系统升级”“免疫检测流式荧光技术”“一种多波长激光介质膜镜片”等技术难题进行交流解答,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研发布局、成果转化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市科技局日前举办的2023年首场“科学家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会让企业家们直呼“解渴管用”。
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市科技局围绕“对接、交流、展示、培训、双创”五大主题,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技术需求对接、投融资对接、银企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校院所专场、产业发展专场、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大讲堂、双创载体升级培育九大系列活动,形成科创荟、双创说、长兴·科创、投科联成、天使会、科创微讲堂、科学家与企业家面对面、“五九路演”八大品牌,加强与企业家沟通对接,搭建服务保障平台,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发展。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我市多措并举,着力促成一个个优质项目在长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标准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取得新突破。申报2023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979户,占全省80.9%;通过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61户,占全省76.5%,实现同比翻番;实施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运营成效补助。
——高水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深入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玲珑轮胎有限公司的“轮胎表面外观瑕疵机器视觉质检系统”等12个重点项目面向全国张榜征集攻关主体;持续推进一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已实施的21个项目59个课题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将在电动乘用车平台、全固态电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优化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管理体系,变每年组织实施1次为全年滚动实施,成熟1个兑现1个,项目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高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提升。动态完善“两张清单”,高校院所可转化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分别入库1433项、692项;健全服务保障平台,长春科技大市场升级改造完成,“科创一网通”云服务平台线上注册用户超过3610个,多功能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建立;积极开展转化对接,举办成果供需对接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471场;长兴基金科技成果库新入库88项;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联盟成立并完成投资5.8亿元;第一批科技创新活动券完成发放;创新打造工作队伍,选派业务骨干担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员”与126家在长高校院所深入交流对接,深挖可转化项目,长效化跟踪服务;实施“双融”工程,谋划选聘50名企业管理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职“产业教授”,选派100名院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创专员”,促进大企大校大所协同创新。
激活科技创新活力
让科技创新引领跑出长春发展“加速度”
巩固区域创新中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赋能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部署。下一步,我市将坚持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目标,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这一主线,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标、提速、提质、提效。
——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培育。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确保全年新认定高企700户以上,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00户以上,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增长20%。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3个拟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进程。着力推进国家汽车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鼓励重点高校科技园区建设。
——着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设立实施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扶持培育力度,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夯实基础。加大高层次外国人才引进力度和精准度。
——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实施一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力争未来2年到3年形成一批原创尖端成果,助力一汽集团进军世界一流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广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模式,鼓励企业先行投入,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专项支持大企大校大所联合科研攻关。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充实完善“两张清单”,全年入库达到2000项。充分发挥“服务专员”作用,探索“一校一策”“一所一案”模式,为“一院三所五校”提供“量身定制”式精准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全年计划支持20家。依托科技大市场和“科创一网通”,打造科创荟、“五九路演”等活动品牌,全年举办活动600场以上,科技成果转化2000项,其中本地转化800项。
——着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成立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长春未来种子基金,谋划出台《中共长春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长兴基金引导作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联盟带动作用,全年开展银企对接100场,组织“长兴·科创”项目路演50场,新入库支持项目100项。依托自创区探索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等改革试点,适时启动发放第二批科技创新活动券。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市将通过深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深化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组建长春未来科技创新集团等重大改革措施,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年底,全市主要创新指标较“十三五”末期实现跨越式增长,科技综合实力跃升一个大的台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实现“两个翻两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达到“三个成倍增”;全市研发投入支出年均增速、规上科技服务业主营收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科技型企业占比、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将出现“六个快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0%。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振兴突破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