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忙碌运转,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广大民营企业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轻装上阵、大胆发展……春日的长春,民营经济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如朵朵“繁花”,把脚下的黑土地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民营经济活则全盘活。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民营经济到底有多重要?
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实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吸纳就业占城镇新增就业的90%,民营经营主体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7%……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作为我市经济的中流砥柱,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坚实力量。
追“量”——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LED显示领域深耕20余年,如今,已形成器件封装、产品设计制造、整机安装及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近日,公司在第四届“工匠杯”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评选中收获“LED工匠杯领军企业奖”,由企业自主研发的“绿色超高清165英寸8K显示屏(倒装COB直显)”荣获“十大单品冠军产品奖”。
这是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的一个缩影。皓月、阿满、农嫂等民营企业产品同样畅销全国,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主力军”。
企业有活力,经济有动力。如今,在长春这片发展的沃土上,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主体规模显著提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市民营经营主体达153.98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158万户的97.5%。
向“新”——
“专精特新”年平均增速66.5%
“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高。“专精特新”企业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性——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在我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企业按下了高质量发展加速键,新动能不断释放。
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我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22次成功发射,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多年来专注于微电子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科技研发先后在晶片电阻生产设备、半导体检测与封装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021年年底的485户,高速增长到2022年年底的1037户,2023年跨越式增长到1452户,年平均增速高达66.5%。其中,中宝新材、中研高分子这两户“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拥有研发机构735个、专利4316个、地方以上标准1210个……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手握技术创新“金刚钻”,填补产业链空白, 让“长春造”“吉林造”走出吉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求“质”——
“智改数转”新赛道加速前行
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按指令完成操作……作为一家致力于轻量化研发的汽车配件企业,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施数字化智能制造项目,研发智能制造系统,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轮毂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为例,原来加工1件产品需要2分钟,改造后只需要18秒。“今年,企业又新增了近50万件新能源车型的配套订单,新订单同比增长400%。”公司董事长李吉宝兴奋地说。
位于公主岭市的东元产业园也是“智改数转”的受益者。通过在生产效益、自动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如今,企业运行更加顺畅,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达百余万元。
这是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例。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成功获批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含新量”“含金量”。
2023年,全市共有556户企业启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809个,完成投资175.9亿元。在数字化转型的浓厚氛围中,我市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和信心不断增强,转型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