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长春市的资金支持,项目落地不会这么顺利。”发出如是感慨的,是长春市麦迪克智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林大学教授靳立强。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春高新区的创投高新产业园时,靳立强正带领团队为样车更换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动轮智行底盘。他告诉记者,这一应用了百余项发明专利的新产品,不仅可以实现汽车原地转向、横行等功能,还具有大幅降低造车成本的潜力,备受市场关注。
近年来,面对持续紧平衡的财政收支情况,市财政局以支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帮助许多像麦迪克智行汽车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使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
运用多元方式 支持“双城建设”
走进北湖未来科学城,施工人员正在有序作业。置身建设现场,能强烈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发展热潮。
“政府推动科创产业发展,我们干活有奔头。”北湖未来科学城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湖未来科学城一旦建成,将吸引科教、市场、服务、配套等各类资源向长春集聚。
在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西安大医集团(长春)创新产业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依托先进放疗技术创新中心、放疗设备智造中心和云端肿瘤诊疗服务模式培训展示中心,可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先进的医疗设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际化医疗服务。
作为长春市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双城”建设之所以能高效有序推进,源自政府的目光高远,以及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
为支持“双城”建设,市财政局创新实施“三推动”——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发挥“长兴基金”作为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推动建设提质提效;支持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项目序时进度资金需求;设立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基金与元未来科技创新基金,参与组建6支天使基金,推动长春基金集聚区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求是光谱、长光时空、核新生物等早期项目投资,招引飞凡生物、长春智束等优质项目落户,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 孵化科创动能
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
去年,市财政局拿出专项资金和长兴基金共同出资6000万元,参与组建“长春未来种子基金(壹号)”,助推区域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市财政局克服支出压力,再次出资6000万元,组建“长春未来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贰号)”。其中,拨款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长兴基金出资3000万元,两笔款项共占总出资额的六成。政策的扶持、真金白银的投入,助力工业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光通信等领域的优秀“种子”快速落地生根。
如今,“长春未来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贰号)”已累计投资项目63个——丁健院士工作站已揭牌,拟建设5万平方米新药研发生产基地;星博医疗拟与上市公司乐凯医疗开展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君凡科技被一汽研发总院列为全固态电池重要组成项目,有望建成我国第一条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在长春高质量发展背后,一条可持续供应源头性科技创新的路径逐渐铺开。
一组数据显示,2020—2022年,市财政局平均每年统筹安排下达市级科技专项资金2亿元左右。2023年,突破性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今年,继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持续支持发展。
持续支撑助力 促进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重在成果转化。
去年,长春市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一年时间里,先后投入3190万元,资助吉林大学12项概念验证项目、23项中试转化项目,加速推动高校原创成果转化落地进程。今年,市财政局在配合研究出台《长春市关于支持在长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基础上,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预算6000多万元,持续支持推动概念验证和中试遴选项目。
截至目前,我市已资助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电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中试遴选项目26个。其中,“氢储能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牛肺源肝素和多肽中试生产”等项目已有意向投资企业;“Overhauser磁力仪产业化中试”“大型钢结构用长效聚醚醚酮防腐涂料产业化中试验证”等项目,将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并具备扩展国际市场的无限可能。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继续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拓宽支持范围、强化支撑力度,全力跑出新时代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