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作品展示区展出的中车文化艺术屏风。
展演项目“叉车版穿针引线”。
日常生活中,穿针引线不过是一项基本技能,但若是司机驾驶叉车,以货叉上的钢针为“线”,依次精准穿过口径仅为2——5毫米的3根“针”,那就令人叹为观止了。这一幕发生在10月14日上午。
随着中国中车2024年制造强国技能周在长春启幕,活动主会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匠云集、高手过招,技艺翻新、绝活登场。在未来几天时间里,铆工、叉车司机、电焊工等6个通用职业(工种),以及电机铁芯叠装工等2个特有职业(工种)技能竞赛决赛,将在北国春城激情开赛。
精技艺
让“工匠栋梁”更加闪耀
如果说,“叉车版穿针引线”展示了在人的眼睫毛上刻字般的精湛技艺,那么,由中车长客高技能人才胡文浩展示的“气球上断铁丝”,则让人不得不屏息凝神。“这项技艺最难之处并不是怎样将连接着4个气球的铁丝切断,而是如何避免飞溅的火花落在气球上导致其炸裂。”胡文浩告诉记者,想在60秒内完成绝技,依靠的正是技艺的不断精进。
就在紧邻着胡文浩的操作台,中车长客高技能人才沈建国戴上防尘口罩、护目镜、焊接面罩、手套……开始展示一项新技术——离子无损片切术。为了将两个焊接在一起的工件分切开,同时还要保证它们的完整性,就要在不锈钢的熔点和离子无损片切术两者间的巨大温差下,最大限度提升动作精细度,以避免稍有不慎将墙板切透!“这是我们在新产品试制和技术加载过程中总结的先进操作法,人称‘秒手神医’。目前,我们工作室已有185人具备不同的技术优势。”沈建国说。
用铜片捏制栩栩如生的“工业之花”、不使用量角器也能在钢板上精准完成尺规作图、操控叉车叠起香槟塔再将红酒倒入杯中……引发赞叹的多项绝技绝活,让中车长客“工匠栋梁”更加闪耀。
勤练功
争当新质生产力“排头兵”
在一张规定尺寸的铁板上,通过手工放线、下料、折弯、成型、焊接等一系列操作,使之“变身”为火车头模型。这是本次技能周出给铆工组参赛者的一份“试卷”。
“为了独立完成比赛,这两个月我一直在加班加点进行训练。”说这话的是中车长客“85后”高级技师王汉卿。在他看来,比赛与工作相辅相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正是包括他在内的企业中坚力量争当新质生产力“排头兵”的生动实践。
王汉卿的手艺到底咋样?在工匠作品展示区,一扇不锈钢屏风给出答案——
别看它的外观仅是一件实用家居艺术品,但这个由王汉卿参与制作的作品,实则凝结着钢车体生产过程中冷弧焊接、激光焊接、錾切、调修4种生产工艺。“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在厚度仅为1.5毫米的不锈钢板上进行密集焊接和錾切,只有技术过硬,才能确保每个汉字都能表现出书法的飘逸,每片梅兰竹菊的枝叶与花瓣都能呈现出美感。”王汉卿说。
中车轨道车辆智能制动系统、便携式燃弧计时发生装置、高速动车组高效轻量化永磁牵引电机关键技术、兆瓦级柔性绿电制氢系统、车内环境监测智能机器人……走在工匠作品展示区,处处彰显中车长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智慧结晶。
由胡俊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多位成员历时百天精心雕琢的作品《严细精实》,便是其中之一。作品使用1314根导线,寓意“一生一世一群人,不忘初心干好一件事”的初心。“我们只使用了尖嘴钳这一种工具,进行18326次弯折,且全程没有使用任何固定辅材,完全依靠的是外形与内部骨架结构的配合,以此体现中车长客厂风——严细精实。”团队成员姚智慧说。这位9年前凭借流利的操作工艺“一口清”家喻户晓的一线女工,如今已经成长为高级工人技师。
善作为
为中国高铁领先领跑蓄力
“精益之路”“智慧之光”“技能报国”“匠心筑梦”。回想起自己近10年来在中国中车技能大赛中展示过的4件焊接工艺作品,中国中车首席操作师、“大国工匠”李万君坦言,制造强国技能周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提升水平、展示风采的广阔平台。这次,他担任电焊工组裁判长,重点针对高级制造领域的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等出题。“随着我们的产品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工匠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如今,中国中车已有大批高技能人才享受年薪制,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激励使学技能、精技能的热潮越来越高。”李万君说。
截至目前,中国中车技能人才总量达8.37万人,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稳定在70%以上,其中包括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专家等,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智能制造团队。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纷纷表示,将带领团队在生产攻坚、首件试制、产品质量提升等工作中作出新贡献,为中国高铁在世界持续领先领跑蓄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