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民营经济这支重要生力军的力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一年来,长春市各级政府、各条战线齐心协力,把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富民强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步骤,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以长春为样本,分析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应当如何形成合力,帮助其克服体制和机制障碍,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借鉴,并连续刊发《长春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调查报告》系列报道,从创业文化、政策惠企、企业集群等角度全方位、全视角报道长春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和创新做法。在此,我们将对过去一年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3年,注定在长春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长春市就民营经济发展展开了大讨论,引发了新思潮,像支持国有企业那样支持民营经济的“思想阀门”被打开;这一年,长春市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和创业创富的新热潮,民营经济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数据显示,2013年长春市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达到2250亿元,同比增长12.5%,长春民营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民营经济发展“如沐春风”
长春民营经济发展轨迹的转变,源自于长春市决策层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始发于2013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暨软环境建设工作大会”。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高广滨明确要求,要在思想上求突破,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制约问题。高广滨认为,实现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必须牢牢抓住解放思想的“总阀门”。
随即,一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治理环境、优化服务、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其重点是解决政府工作人员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误区、思想顾虑和创业文化缺失及民营经济发展思路问题。
市长姜治莹在全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暨软件环境建设工作大会上强调,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要在政策宣传上下功夫,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送到企业、送到基层。在此次会议上出台的《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扩大民营企业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坚持“非禁即入”,所有领域一律向民营企业开放,享有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的待遇。同时,坚持“少管、多服务”“少取、多支持”的原则,“少管”就是在保证正常的安全、特殊行业监管以外,减少对民营企业的管理,留给企业更多的空间和权利;“多服务”就是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尽可能多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要素保障和综合服务;“少取”就是在严格执行国家税费政策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民营企业的税费征收;“多支持”就是尽全市财力,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
驶入“快速发展期”
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全民创业热潮。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意识在长春市各条战线上传递,创业光荣、勇于创业的思想撞击着每个长春市民。一时间,长春民营经济的创业氛围被迅速点燃,小本创业项目遍地开花,一些民营企业也拉开了二次创业和三次创业的序幕。
马银龙是吉林大学的博士生,2010年以学生身份参加“长春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0万元的“天使基金”和科技部50万元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其公司成立仅两年,年利润就达到150万元。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的企业在高新区创业孵化大厦办公,政府免除我的房租,我已连续四年免费参加长春就业创业博览会,政府派创业老师指导企业如何规避初创期的风险。”截至目前,与马银龙一样,在长春市的58个创业孵化基地中孵化的企业还有1971户,已经从孵化基地毕业走向市场的企业有769户。
2013年新开业的创业服务中心向创业者提供一条龙的咨询和帮扶服务,优秀的创业者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办公地点、贴息贷款,甚至直接获得财政补贴。优秀创业项目还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就业博览会扩大社会知名度,在2013年举办的第四届长春创业就业博览会上,参展企业和参观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参与招聘的2231家单位中,超过2000家是民营企业。
2013年,东北首家专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政府性服务中心——长春中小企业服务大厦挂牌成立,成为民营企业的“俱乐部”。现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事务代理服务、创业咨询服务和管理服务,共涉及20个服务项目,小微企业以前需要花两周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周就能完成。与此同时,对进入大厅办理在企业创立过程中涉及的企业验资报告、环评报告、资产评估和审计报告等四项服务业务,政府还将给予单笔业务按合同金额的30%补助,每年可以为2300户以上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服务。
不仅如此,长春市还下大力气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8月,长春市启动万名机关干部联系服务万户企业行动,一对一直接服务民企。截至目前,万名党员干部已到各相关企业实地调研8000多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790多次,协调审批事项831件,推动有关支持性政策落实403项,引进各类人才650人,培训企业员工2321人。
为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长春市打出一套组合拳,打破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一年间,长春民营经济享受到史无前例的政策优惠,仅去年,我市就为民营企业减免税费13.6亿元,政策减负1615万元,近两亿元政策性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营企业项目。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发展局)副局长刘海军告诉记者,依托中小企业服务大厦,我市正在构建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民营企业的服务模式,长春的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多的政策红利。
来自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旬,我市新增注册市场主体74060户,增幅创历史新高,达到20.4%,民营经济的发展潜能充分释放。
进入产业集群发展时代
在全球经济进入流通决定制造的时代背景下,走集群化道路成为民营经济在激烈竞争中自谋生存和壮大的重要模式。我市也将实施集群发展工程,即集中发展一批民营经济产业集群,集中规划一批民营经济特色园区,集中建设一批民营经济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前伸后延,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集群优势态势已经形成。
大成集团是省内最大的民营企业,现已形成遍布中国的七大生产基地和以玉米深加工为基础的全产业链。围绕大成集团我市建设了长东北生物化工产业园区,形成了以大成为龙头的生物化工产业集群。大成集团总裁助理王永安表示,“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集群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由内生式向外延式发展的转变,将有利于企业做专做精主业,加快发展速度。”
除三大主导产业之外,我市已经初步形成多种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模式。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
对于我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长春要根据实际情况,稳扎稳打发展区域经济,既要坚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方向,又要对发展成效保持耐心,从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基础性、深层次因素上下功夫。特别是要从四方面实现转型:一是从所有制差别准入向公平准入转型。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政策规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二是从重视企业规模标准向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转型。改变以往依靠规模经济取胜的观念,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创新型中小企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三是从经济性标准向社会性标准转型。淡化经济业绩、企业人数、注册资本等经济准入标准,适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质量、安全等要求,强化对市场准入的社会性准入管制。四是从前置性监管向过程性监管转变。宽进严出,将工作重心转向研究政策、制度规划、加强批后监管和服务工作,建立市场监管的预警防范机制、问题发现机制和依法查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