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事业,关键在人”,这是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王庭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5日,王庭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成就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信心和决心,取决于我们自身能否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的经开区,也必须全面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承载“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经开区对全区组织机构逬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整,精简掉12个,精简率达19.7%。
但当年,经开区却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全年开工项目达150个,际华与意大利奥克提尼集团合作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华润高端医药冷链项目、中海油吉林能源项目、新力光源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位,资金保障、城市建设、民生稳定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精兵简政,却激活了全区发展的合力,经开区是怎么做到的?
2013年,经开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理顺关系、衔接顺畅,依法设置、权责一致,精简机构、突出重点”四条原则,对全区机构进行了调整,有效解决了机构设置多而部门人员少、职能交叉和衔接不畅问题,各部门工作职能更加清晰,体制机制释放出新的活力。结合机构调整,修订了部门“三定”方案,重新界定各部门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确保了部门之间有效衔接配合。
整合资源 提高效率
机构调整前,经开区编制4人以下的单位和部门共有17个,小部门多、管理层级多、工作流程繁杂,很多部门都反映“缺人,工作干不过来”。
对此,经开区按照中央机构改革实行的“大部制”精神,通过实行多部门整合,减少了管理层次,提升了行政效率。
经开区软环境投诉中心,原本是经开区纪工委的下属事业单位,两个单位各原有4人,相对独立地进行工作,都存在人手不足问题。
经开区将纪工委、软环境投诉中心两个机构整合为一个机构后,8个人一起工作,有效解决了办案过程中人员不足的问题,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理顺关系 衔接顺畅
调整前,经开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为管委会机关部门,环境卫生管理处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以两个部门名义同时对应长春市市容环卫局,内部又由两个不同的主管主任分管,对上级部门工作衔接和内部协调都不顺畅。
此次机构调整,经开区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150工作办公室、 爱卫会办公室、创城办整合为一个单位。凡是有关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工作,就不再需要几个部门之间的繁琐沟通,而变成了一个部门科室之间的事,理顺了关系,形成了工作合力,有力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依法设置 权责一致
国家《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和招投标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
调整前,经开区政府采购中心隶属于财政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通过机构调整,经开区将政府采购中心由财政局所属副处级事业单位调整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加挂招投标办公室牌子。.政府釆购行政管理职能由财政局行使,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职能则由建设发展局行使,这样就实现了政府采购、招投标执行和行政监管的分离,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建立起招投标、建设管理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机制上确保了基础建设工程的规范管理。
精简机构 突出重点
此次机构调整,经开区以促逬项目快速落位、快速发展为目标,突出管理、协调、监督、服务为主,将同一类职能都归并到一个部门,21个部门被整合为9个,不仅机构精简了,而且职能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
以前,经开区财政局下设政府采购中心、融资办公室、综合治税办公室和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等四个事业单位,摊子太大、职能太多、工作太杂。
这次调整经开区将政府采购中心和融资办公室从财政局分离出来,单独设为管委会的两个直属部门,突出了管委会招投标和融资工作重点,财政局也减轻了包袱,可以集中精力负责财政和預算安排、组织税源,增加全区的财政收入。
机构调整的同时,经开区还不断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机构调整,经开区遵循“能干事、对自身要求严、群众公认”原则,对49名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收到了很好反响。
同时,为激励和调动全区各层面人员的积极性,振奋精神,形成工作合力,经开区还结合实际用人情况,建立了长效人才选拔机制:目前,经开区已制定出台文件,计划分批次在派遣人员中选拔优秀人员,选聘为管委会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在区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定向招聘派遣人员;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派遣人员,解决市容管理、征收征拆等一线人员紧缺问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派遣人员,满足全区对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3年,经开区进一步创新完善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了“多劳多得”的分配体系。
经开区围绕全区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了《重点工作任务考核奖励办法》和《综合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办法》《财政、税收收入目标责任及突出贡献考核奖励办法》《招商引资突出贡献考核奖励办法》“一总三分”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着力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全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王庭凯表示,今后,经开区还将坚持不懈地在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及创新,着力以体制机制的优势弥补优惠政策的不足,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绿色发展、壮大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路径,切实加快“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目标的推进。
记者观察
激活人
成就事
发展,就要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动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这些年,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不作为、人浮于事的抱怨。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机构改革的目的,也是治愈这些顽疾,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
2013年经开区的组织机构调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机构改革,不是机构减少,更不是裁员,而是根据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机构,为每个机构设置恰当的职能;根据机构需要,适度流动人员,让每名人员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根据人员成就,适时调整分配,让每一分劳动都体现出合理的价值。
成效也很显著:经济社会各项指标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耗的社会资源却在降低,经开区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车消耗明显降低,招待费支出同比下降39%;社会美誉度也在提高,驻区企业满意度、群众满意度都明显提升,社会信访量则大幅下降。
在经开区采访时,记者也能深刻感受到,在这里,人人都有责任感,人人都有危机感,人人都有成就感,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分配改革三管齐下的组织机构调整,让经开区充满了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人都能多劳多得了,自然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我们的事业,也自然能够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综合治税 激发源头活水
2013年,长春经开区面临兴隆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征地拆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重大支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长春经开区采取了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经开区财政局局长王绍英用“创新思路”、“千方百计”等词语来描述2013年经开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路径。
从3个部门到17个部门,经开区形成增收合力。以前,经开区财政收入主要由国税、地税、财政三个部门负责。2013年,经开区制定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财政增收管理办法》,将全区税收收入分配至17个执收、增收部门,对责任部门实行量化考核,落实奖惩制度,真正把抓企业税收和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自觉把抓财税收入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职责来履行,举全区之力,充分调动各执收、增收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促成域外纳税企业回归,深入挖掘潜在税源。截至2012年年末,经开区共清查出域外管户38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26户。经开区把域外企业落实到各个增收部门,逐户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截至2013年年末,全区共完成22户企业的税收迁转工作,当年增加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400万元,预计2014年可增加收入2.1亿元。
科学管理,堵塞税收征管漏洞。税源管理网格化,扫清税收盲区死角。2013年,经开区开展了首次税源普查,调查出漏征漏管的企业14户、个体工商户375户,将其纳入网格,实施动态化管理,有效扩大了税源,同时,开展委托代征试点工站,实现了税收征管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零散税源地方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综合治税推进信息化管理,经开区财政局与软件公司合作,联合开发了我市首套区级综合治税管理软件,实现与税务部门数据对接,财政实时掌握税收征管信息,为掌控税源、增加税收、科学分析、发现治税疑点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税源实现部门联动。为加大房地产建安业税收管控,经开区制定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税收增收管理办法》,各增收、执收部门实时掌握土地出让及项目开工情况,并与征管部门形成有效联动,确保形成的税收及时足额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