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末开始,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选项之一。地方层面,上海率先打响“第一枪”。中央层面,国资委正在设计方案蓄势待发。围绕国资国企改革这一“老话题”,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开出自己的“新药方”。
混合所有制:
如何避免国资流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对于混合所有制,大多数企业并不陌生。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董事长鲁贵卿看来,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国企借民企机制再次优化,可以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说,推进混合所有制总的原则是“一企一策”。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可以尽量降低国有资本比例,30%能相对控股的,就不搞40%。
黄淑和说,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同时,要加强对国资和民资的产权保护,以避免国资流失。“以前确实有一些国资参股的项目,国有股七倒八倒给倒没了。”他认为,在引入民资方面,有三种较为规范的方式: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吸引股权投资基金或战略投资者。
员工持股:
如何防止“半路叫停”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这句表述,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让普通员工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是国企改革的最好方法之一。这不仅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也可以有效提高持股员工的积极性。
但问题是,一些国企早些年推的“员工持股”计划,曾经遭到半路叫停。“一提这项改革,很多国企负责人心里有顾虑。拿我们电力系统来说,以前在一些‘三产’企业搞过员工持股,后来上面出了文件,又把职工的钱退回去了,重归国资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骞芳莉看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以前总是“先试点后规范”,而没有一部关于员工持股的法律法规进行事前指导。骞芳莉建议,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员工持股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对员工持股的适用范围、内部管理部门、审批登记程序和监督机制予以明确。
去行政化:
政府之手如何收缩
国企改革,落脚点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做到一点,就必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支持和干预,让国企自主在市场竞争。
在去行政化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取消国企领导人的行政级别。“其实,现在行政级别给国企负责人带来的附加福利并不多。但因为有这个级别,政府开会必须随叫随到,个人施展空间受限。只要政府下决心,我完全赞同与行政脱钩。”一位大型国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要避开干预,一个良好运行的董事会对国企来说也非常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说,前些年国资委在央企搞董事会试点,并且外部董事人数多过内部董事,重大决策外部董事不同意基本不能过,较好解决了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专家建议,未来要进一步落实国企董事会的职责,赋予其选聘总经理的权利,而不像现在主要由组织部门说了算。
在很多百姓看来,要减少国企的行政化色彩,还必须阻断盛行一时的“政商旋转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上海市委秘书长李碧影说,很多退休的政府领导,到一些国企当监事会主席或者独立董事,已成为一种潜规则。遏制这种现象,既有利于国企改革,也可以减少社会对于公务员待遇的争议。
(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