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长春高新区以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世界眼光着力打造现代化科技新城。产业升级,基础夯实,厚积薄发;强化创新,健全体系,催生动力;完善功能,筑巢引凤,承载发展;优化环境,突出服务,改善民生……发展成果丰硕沉甸。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一年来,深谙此理的长春高新人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在经济转型升级上先行、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先行、在低碳绿色发展上先行、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落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措施。
长春高新区高擎火炬旗帜,把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等“全链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长春高新区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努力建设绿色宜居和谐的科技新城。今天的长春高新区,整体规划科学完善,发展目标高远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展望2014年,以改革创新为己任的长春高新区,将继续以规划为统领,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发展品位,树立园区良好形象,提高园区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推动开发区优质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春高新区还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力打造长春市产业升级主导区、吉林省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亚高新技术合作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回首往昔,一同去聆听长春高新区开拓者铿锵有力的创新足音!展望未来,共同见证长春高新区以科技力量引领长东北、带动长吉图发展的新征程!
发展成果丰硕 品质全面升级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3年,长春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实现4251亿元,同比增长17.4%;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28亿元,同比增长15.9%;工业总产值实现3966亿元,同比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实现550.7亿元和95.8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0.1%和12.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经过两年的重塑基础、三年的优质快速发展,全区营业总收入迈上4000亿元的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18.6%,比2008年增加4.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比2008年净增265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3.4%,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由于工业支撑有力、服务业日趋活跃,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是2008年的4.4倍,占全市比重达51.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是2008年的3.6倍,区本级可用税收是2008年的12.3倍,财力的增强提高了投入能力,促进了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资源储备较为充足。坚持科学谋划、理性开发、统筹运营,截至2013年底,全区形成总资产超千亿元;抢抓机遇,超前整理,南北区尚有符合规划用地3600公顷,长德新区37平方公里起步区已进入项目落位成熟期,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
综合排名稳步晋升。在“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排名中,长春高新区由2008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24位上升到第4位,已经进入全国先进国家高新区的前列。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构建优势产业链,着力引进建设产业配套类、园区平台类、龙头基地型项目,为加快发展打牢基础、积蓄后劲。
优质项目集中落位。深入开展产业化招商,严格项目入区评审,确保项目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新引进落位万邦产业园、上海宇培电子商务等一批优质项目,引进内资105亿元、利用外资13.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0.4%。五年来累计引进落位产业化项目215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2个、央企合作项目24个、外商投资项目19个。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采取层层包保、简化程序、条块联动、跟踪服务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快项目建设。2013年新建续建项目18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3个、5亿元以上项目61个、10亿元以上项目41个,开工面积624万平方米。列入全市150个重大项目计划的25个项目,有21个开工建设,项目带动、投资拉动的势头强劲。
力促项目投产运营。一汽富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长航液压扩能搬迁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英利模具、高榕生物等一批项目实现投产。近年来已累计有134个产业项目建成投入运营,2013年实现产值330亿元、利税52.8亿元,有效带动了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2013年末,剔除一汽大众因素,全区二三产业比由2008年的87.5∶12.5调整到77.1∶22.9,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10.4个百分点。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71户,实现产值3783亿元,是2008年的2.7倍。汽车电子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已入驻18户企业,全区汽车电子企业发展到150余户;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合作,规划建设了纯电动客车整车生产基地,已经开始试生产。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08户,实现产值58亿元,是2008年的4.1倍,占全市47%。修正药业产值突破10亿元,长生生物、金赛药业等一批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以生物医药板块为主的长春高新股份,股价由2008年最低点的4.68元/股,最高达到131.5元/股,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股票市值也由6.15亿元增加到172.7亿元,增长28倍,不仅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也有效带动了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光电子企业发展到99户,实现产值15亿元,是2008年的1.5倍。希达电子、新产业光电等骨干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规划了长东北核心区LED产业园区,台湾颖霆、山西光宇等一批项目正式落位,正着力打造立足东北、辐射东北亚的千亿级LED产业基地。
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8户,实现产值101亿元,是2008年的1.6倍。吉林森工、中科英华等企业产能稳步增长,启动建设了高氮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项目,正在积极引进玄武岩、气化吉林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全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文化创意和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600余户,比2008年增加300户,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是2008年的3倍。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等文化特色园区竞相发展,先后获批七个国家级园区或基地;吉林省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日益兴起。长春高新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体系完善
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通过中期验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正式获批,全区国家级园区和基地累计达30个。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粗具规模。地理所生态农业平台投入使用,光电子平台主体冷封闭,新材料平台正在安装设备;中科院创新集群建设深入推进,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31个,全区研发机构达168个;北湖科技园34栋高标准孵化厂房基本建成,吸引20余户高科技企业入驻,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确定落位;中俄科技园龙北分园开始规划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不断完善,地位日益突出。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4.5%,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户,总量达91户,占全市52%、全省30%;发明专利突破500项,五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244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国家驰名商标14项。区内5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5户企业列入“长春市百强创新企业”,中科应化、迪瑞医疗包揽了2013年市科学技术进步两个特等奖。
人才特区建设深入推进。先后有三批54名高端人才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共给予16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有5人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12人入选省“两创”人才计划,8人获得“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全区高端创新人才达到3万多人,占全市的60%以上。东北亚人才研究基地正式揭牌,“人才特区”已成为省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名片。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强化政策扶持、拓展服务内涵,全面构建起信贷—股权—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建立了沃顿财富广场和磐谷金融中心两个金融集聚平台。全区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余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发展到48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6.12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区储备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企业45家,具备申报条件的25家,差旅天下网络技术公司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区内中小企业已经进入登陆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活跃期,在全国资本市场构筑长春高新区板块的梦想将逐步成为现实。
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加快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构筑了新的资源禀赋优势,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南北两区完成53项道路建设工程,铺装面积58.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五年来南北两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0多亿元,修建道路135条、总长238公里,完成铺装面积53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05万平方米。
南区5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日益完善。建成了一批精品街路、广场、公园和高档社区,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南部城市副中心的作用日趋彰显,已经成为一座区域环境优良、城市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北区京哈铁路以东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全覆盖。远达大街、北湖大桥、绕城互通式立交桥等重大交通工程建成使用,成为长春北部内外联通的重要枢纽;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消夏啤酒节、草莓音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成为全市旅游品牌;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产业园核心项目基本完成,举行了大雄宝殿装藏仪式、佛教圣地行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吉林省都市低碳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方案获批,已经确定市场化投资主体。长东北核心区与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区标准越来越近。
长德新区“长春东北新城”框架全面拉开。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5亿元,37平方公里起步区“七横、五纵”主干路网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公用配套、园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全面铺开,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基本全覆盖,尚德华园百万平方米社区全面竣工,数字化管理平台启动建设,招商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民生事业同步跟进,国家级开发区带动县域发展的新模式获得成功,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幸福高新建设提速
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13年落实民生实事76件,五年累计实施民生计划429项,群众生活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全市新政策接轨,成为全市唯一免费参保区域、唯一参保全覆盖区域、唯一女性55岁即可领取保障金的区域;统筹抓好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等社保扩面工作,加强低保和社会救助,较好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
安居乐业工程深入实施。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和困难群体住房,2013年有146户低保家庭获得廉租房,五年累计建成回迁住宅125万平方米;积极拓宽就业渠道,2013年开发就业岗位6807个,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3.4万个,被征地农民就业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北师大附属学校、吉林省第二医院、吉林省第六医院正式落位建设;东师附小益田幼儿园在全市颇有影响,硅谷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办医声望大增,奥体中心“一场三馆”建设进展顺利,奋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示范。
“平安高新”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演练”行动,落实企业、行业、属地“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确保没有大的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软环境更优化
着力加强企业服务效能建设,形成较强的区域发展软实力。
体制机制不断调整完善。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理顺体制机制,下放职能权限,强化责任落实。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新模式,对现有资源、资产进行摸底评估、科学匹配,组建了长东北核心区龙翔集团公司和南区创投集团公司,并具备了一定的融资能力,为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企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进一步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完善项目落位、建设、管理“三段式”接续服务,务实性开展“三联三促”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升服务大厅功能,构建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链条。近年来制定有关扶持产业、企业发展政策100多项,2013年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7500万元,五年累计兑现17.2亿元。长春高新区连续多年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和投资潜力园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全面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梳理出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收到了“正党风、转作风、听民生、解民忧”的效果。
“五个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培养优秀干部团队为目标,扎实开展思想、责任、能力、作风、廉政建设。通过举办“周六大讲堂”、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抽调机关干部包村为群众办实事等综合措施,有效提高了干部履职责、抓落实的能力;坚持惩防并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浓厚了厉行节约、为政清廉的风气。
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和谐发展·共建高新”惠民行动,39户企业参与对接28个民生项目,到位资金108万元;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深化区企联谊、结对帮扶工作,开展“蒲公英”志愿者“五助”、道德大讲堂“五进”等民生服务行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长春高新区以开发区总分第一名成绩,获得“文明县(市)区”称号。
勇担改革重任 谋求率先突破
新一轮发展以来,长春高新区紧紧围绕推进发展方式的十个转变,在管理体制机制、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服务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切实收到了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推动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春高新区将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的改革部署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对已经实施的改革要深化完善,对新的改革任务要大胆尝试、率先突破,当好全市乃至全省改革创新的排头兵。重点抓好八个方面改革创新: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突出效能、夯实基层、服务为本”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切实建立起“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同时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采取引入社会组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运行效率。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资本运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推进“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管委会采取适当的方式赋予集团公司土地整理、市场融资、项目承接、开发建设等职能,打造管理实体化、运营市场化、资产证券化的综合型投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减少管委会投资,化解政府性债务。三是推进产学研协同机制改革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快实施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全面构建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管委会“四位一体”创新驱动机制。四是推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不断健全信用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建立信贷机构、股权机构、担保公司联合业务机制,探索实施票据贴现、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适合科技企业的融资模式,争取建立吉林省首家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五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创新。本着“积极稳妥、收支平衡、倾斜基层、控制债务”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赋予分区及乡(街)一定的财力支配权,鼓励引进项目、创办企业,逐步提高分区及乡(街)的自身造血功能。六是推进乡(街)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上面做小、下面做大”,着力推进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建立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的长效机制,选择具备条件的村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为启动撤村设居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七是推进社会治理模式改革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互相联动,构建“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服务与治理模式。八是推进干部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完善考核内容、健全考核方式、强化考核问责,建立导向明确、指标科学、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激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力。
做实八项工作 开启新的跨越
今年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市相关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化运作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努力实现长春高新区“高”与“新”的跨越。
主要预期发展指标是:营业总收入实现4900亿元,同比增长15.3%;工业总产值实现4500亿元,同比增长13.5%;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0亿元,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84亿元,按新口径计算增长15.2 %;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实现500亿元、100亿元,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分别增长5%、10%。
突出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优质项目
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一是提高招商质量。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链条、创新平台,围绕企业配套服务,围绕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引进一批质量好、规模大、水平高的项目。全年引进内资131亿元、利用外资15.1亿美元,新引进项目100个以上,促进中信戴卡汽车轮毂、高铁轮对冶锻中心、奥特莱斯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及早落位。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按照项目服务流程和责任分工,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包保责任,加强跟踪调度,确保已经确定的235个项目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三是突出抓好重大功能性项目。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完成所有续建工程,启动实施湿地博物馆、民族家园等工程,提升文化品位,完善整体功能,争取获批国家4A级景区。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产业园加快景观塔、中日韩三馆等室内外装修,万寿寺、文化景观长廊、商业街等工程基本竣工,力争年内实现开园。科技生态碳汇区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启动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四季城土地整理、回迁小区一期工程。长春奥林匹克公园项目体育场、体育馆及游泳馆完成钢结构安装等工程,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主体结构及室内装修。中科院云计算中心项目完成新机房建设, 形成700TB数据量的云存储和1PB数据量的数据灾备能力,打造辐射东北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国长春东北亚物流园项目启动一期建设,其中由沈阳铁路局投资25.6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长春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及综合物流场站,年内实现部分通车。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精心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要根据《长春市关于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完善高新区产业布局及产业集群规划,启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南区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一轿新能源工厂50万辆整车项目、长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新能源客车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壮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东北亚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以及阳光国际城市综合体、喜来登五星级酒店等服务业项目,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水平。北区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依托亚泰医药加快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的长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园,构建研发、生产、物流、服务业为一体的支撑体系,打造吉林省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占地1.5平方公里的半导体照明与显示产业园,加快引进香港中国基础产业投资集团、江苏赛格LED展示体验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努力打造国家级LED产业示范区;着力抓好万邦产业园年产1000架无人机、碳纤维、高氮合金等项目,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长德新区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和精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长春威斯汀国际铸锻产业园和长春国投新兴产业园等项目,完成基础配套及厂房建设;抓好生命东北健康城、中冠农产品加工、兴华饲料及蛋白深加工等项目,确保按计划开工建设。
(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东北亚创新高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快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度。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平台力争年内投入使用,新引进5个以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完成北湖科技园一期建设,启动建设中国北方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项目;强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的知名品牌,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50项,其中发明专利550项;全年争取科技立项500项,获得资金3.8亿元。三是强化企业上市服务。抓住“新三板扩容”契机,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企业股权融资路演、上市辅导培训、融资技能培训和银企对接等活动,力争一批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实现挂牌交易。四是深化“人才特区”建设成果。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各项服务,支持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的高端人才创办企业、转化项目,加快吸引和凝聚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扩大高端人才总量。
(四)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加快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按照“完善设施、提升品质、拓展功能、强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一是提升城市基础配套水平。南北两区完成道路、公园、美化绿化等续建工程,完善水、电、气、热等配套建设;长德新区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功能。要积极与全市规划对接,做好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包装,最大限度争取资金,在全市率先完成老旧散小区地下基础管网改造;要全力为轻轨北湖线建设施工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建成通车。二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城市建设管理年的要求,全面落实街道、小区、人员等网格化管理责任,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城市管理模式,形成“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城市管理格局。三是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云计算中心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年内完成数字化城市建设任务,并逐步向智慧型城市升级,在全市率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扎实推进幸福高新建设
坚持兜底线、补短板、抓热点,全面落实幸福高新行动计划23项民生实事。一是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根据中央及省市城乡养老保障并轨有关意见,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救助等问题;按计划落实好回迁小区维修、环境改善、物业管理、产权证办理等民生实事。二是加快建设重点民生项目。抓好北师大附属学校、省第六医院、省第二医院、夕阳红养老院等项目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三是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切实强化“红线”和“底线”意识,注重“提前预防”,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改和大演练活动,切实把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分区属地责任落实到位,确保不出现大的责任事故。
(六)加大企业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强化政策服务。要结合中央、省市出台的新政策,对高新区有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等一系列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调整完善,抓好政策兑现,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二是强化保障服务。加大地上物清理力度,强化净地出让,满足挂牌条件和项目开工需求;依法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土地资源,通过企业内涵挖潜、嫁接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快空军雷达站、523台、医疗垃圾处理场搬迁进度,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强化运营服务。进一步整合企业服务平台,构建行政审批、生产要素保障、项目申报、司法服务、党群服务五大综合服务平台,在企业扩能增效、内涵提升、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环节,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继续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
(七)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要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把查摆出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环节,确保收到实效。二是深入开展“五个建设”。充分利用“周六大讲堂”、党校集中培训等载体,提高干部改革创新、资本运营、应急管理等能力;强化干部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工作落实;采取选派、挂职、包保等方式,丰富干部基层阅历,积累群众工作经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教育干部严守思想道德底线和党纪国法红线,确保廉洁奉公、干净干事。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体制顺畅、机制完善、干部配齐、素质提升、政策给足”的要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促使乡(街)村承担起重民生、保稳定的第一职责。要创造条件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选拔一批有经营头脑、有干事能力的基层干部;要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在南北两区各打造一个全市典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和谐氛围。
(八)巩固完善落实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
一要抓好责任落实机制。对重点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做到工作分工、质量要求、时间进度、责任主体、奖罚措施“五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跟踪督查机制。对已经落实的看效果,对正在落实的查进度,对尚未落实的问原因,对落实不力的究责任,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三要严格绩效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方式,实行党办、人事、纪检、督查室等部门联动考核,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单位工作水平、行政效能和干部选拔任用、问责奖惩的重要依据,着力营造谋事、干事、成事的浓厚氛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建设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带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教授、教育长 王 健
自2009年挥师北上,全面实施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长春高新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步履坚实,成果丰硕。孙亚明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主要工作,科学谋划了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安排部署了2014年各项重点工作。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客观理性;谋划改革站位高远,力度很大;部署任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对长春高新区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回望发展历程,长春高新区以推进科技创新为使命,强力推进战略规划落实,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人才特区建设纵深推进。在“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排名中,长春高新区由2008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24位上升到第4位,已经进入全国先进国家高新区的前列。
明者因时而动。长春高新区顺应发展要求、把握发展方向,准确提出并实施了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鲜明地提出了构筑区域发展格局的新思路。围绕打造区域创新中枢,加快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通过中期评估验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正式获批,全区国家级园区和基地累计达到30个。
特别是2013年以来,长春高新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审时度势、步步争先,唯实唯真,创新不止。围绕构建优势产业链条,注重引进和建设产业配套类、园区平台类、龙头基地型项目,长春高新区不断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壮大总量,积蓄了较强的发展后劲。梳理成果,盘点收获,我们惊叹于长春高新区坚定地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与部署的决断能力,和以打造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为工作中心,不动摇、不松懈、钉钉子的实干精神。一年来,长春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快、措施得力,在促创新、抓投资、抓项目上占据了主动,争得了转型发展的时间和先机,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快增长……
谋发展、干实事、惠民生——长春高新区发展之路绚烂厚重。
眼界新、天地阔、干劲足——长春高新人在党的十八大的浩荡春风中稳中求进。
站在2014年新节点上,长春高新区将紧抓八项改革任务和八项重点工作,加大招商引资攻势,跟进重点在谈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掀起项目集中开工热潮;加强经济运行和企业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要素供应,确保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今天,让我们回眸长春高新区发展的收获,在丰硕的成果中感受长春高新人执着奋进的情怀,聆听松辽大地上这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创造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