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吉林一号”高分02F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数量已达到31颗。近年来,“吉林一号”研制单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经过不断创新投入、技术进步,加速了卫星的批量化制造。企业迅速壮大,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
长光卫星董事长、总经理宣明在生产一线
长光卫星的成功,要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宣明近十年的潜心科研攻坚说起。2006年,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的宣明认为航天事业一定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而以载荷为核心的整星设计技术就是走向市场的“敲门砖”。于是,他着手设立了重大技术创新课题,并在2012年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成熟后,宣明全力推动此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4年底长光卫星随之成立。
长光卫星为何对研发商用卫星如此坚定执着?宣明用四个字来回答:家国情怀。“过去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卫星视频和照片等产品,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一颗小卫星每天在天上飞行能拍摄、存储、传输几万平方公里的影像,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既然我们自己能掌握这一核心技术,就不能让国家再去花更多的冤枉钱。”宣明说道。
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成立6年多来,以“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高分辨”为目标,通过不懈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目前,基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已开展卫星批量化生产,这将推动我国商用卫星进一步走向“大众消费”。长光卫星现已具备年产50颗卫星的能力,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100颗卫星。而随着长光卫星进入批量生产,“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开始跨入高速组网时代,“十四五”期间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届时“吉林一号”将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宣明介绍,目前围绕卫星制造,上游有300多家企业为长光卫星供货,下游也有超过300家企业使用该公司的卫星图像进行后续分析,在环保、林业、农业、自然资源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应用,产业链发展非常迅速。未来,长光卫星将通过卫星项目的牵引带动吉林航天信息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