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山松水间的人们首先会想到关云德的“萨满神鼓”和满族风情剪纸,反映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满族说部”,色泽鲜润、酥松绵软的“鼎丰真”月饼,饱含北国风情、鲜艳夺目的东丰农民画,经久不衰的朝鲜族“抓周礼”,融汇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的“北山庙会”……
可是,在民俗文化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令人忧虑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具有口口相传、以人相传的特殊性,如果一个环节断链,就有可能导致绝技失传。
“绝不能让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发出这种呼声的,是省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宇平。在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冯宇平提出的《关于制定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议案》,被确定为大会议案。至此,作为省人大代表,冯宇平连续两年提出的议案都被列为大会议案,这在近几届省人代会上绝无仅有。这件议案的提出,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正在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正在被大众所关注。
用法律保护“非遗”
“2011年2月25日,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冯宇平的办公室里,除了各具特色的工艺品,还有不少与文化领域法律有关的法律辞典和书籍。冯宇平告诉记者,他当上人大代表之后,深刻认识到立法是保护文化最有效的措施。 “就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来说,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规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行为。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应当如何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实物和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传承人。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使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再比如,对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文化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将依法给予处分。”冯宇平说,自从有了推动吉林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念头,他第一时间找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逐字逐句地阅读了数十遍,并在网上搜索了江苏、浙江、山西、湖北、甘肃、宁夏、新疆等已经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省份的资料,作为撰写议案的参考。
“像安徽、江苏这些省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都提出了教育机构应将体现本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展示和传播本地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传媒介绍、宣传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方便本地居民了解、热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冯宇平表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和参与。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亲密接触”,让民众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更悠远、更长久。
用行动守望“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斑斓足迹,冯宇平用大量时间奔走于省内各地,与萨满传人探讨萨满文化的神秘奥妙,与表演艺术家交流吉剧的独特神韵,与民间剪纸大师分享创作心得……
“我特别崇拜被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卫士’的冯骥才先生。他凭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韧性和激情,10多年来整天往农村跑,忘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先后组织多次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行动。”冯宇平告诉记者,现在,“冯骥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更是一项文化行动的标识,而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像冯骥才那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依靠智慧和法律
投身“非遗”传承
冯宇平本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宇平绢人的传承人。据他介绍,绢人技艺源于中国,历经千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农耕时代,做绢人是节庆时令、婚丧嫁娶的重要内容。绢人技艺在发展演变中,又将雕塑、绘画、缝纫、裱糊等多种技能融为一体,文化底蕴深厚。“小时候,经常看到姥姥用布做老虎、娃娃。也正是受家人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钻研工艺品设计,二十多岁时便痴迷于绢人技艺。”如今,冯宇平创作的“宇平人形”已在2011年成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产品不仅畅销27个国家,还强势进入日本市场,被誉为“东方的芭比娃娃”。
在冯宇平身上,记者看到了一种饱含深情的“文化自觉”。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自觉”,使他抵挡住了“现代化”这块巨大的“橡皮擦”,不仅没有被抹掉身体里那份带着历史深刻印记、祖先温润体温的文化血脉,反而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卫大军之中,成为一位虔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者。